异域相吸,云上相约——我校融合部跨文化交流项目总结回顾(一)

发布者:金山世外发布时间:2020-08-25浏览次数:276

Hello, my friends

首届 Junior Journeys Program”(虚拟青少年旅行计划)于北京时间8月10日20:00(美国东海岸时间8月10日8:00)上线,Jinshan WFLS和Holton Arms(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私立女子学校)两校师生经历两个教学周的在线交流分享,于北京时间8月21日23:30分完美收官。

此项目是在上海世外教育集团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开展的,它旨在培育学生全球视野,拓宽眼界,促进领导力发展。来自中国、印度、秘鲁、美国的青少年就全球问题进行探讨,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学习与交流。我校作为中美子项目合作学校,由融合部Jamie和Steve老师领衔组队,选拔融合部9-11年级11名优秀的学生参与了本项目,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项目负责教师


Bill Kwong WFL集团对外交流主任

Jamie Jin 金外融合部主任

Steve Huang 

金外国际竞赛协调员

Jessica Ozimek

Upper School History Teacher

Kelly Randall


Assistant Director of Diversity, Wellbeing and Global Education

我们需要跨越的不仅仅是时差

差异让中美双方的同学对彼此的文化都更感兴趣。美方同学对中国的网络文化、传统文化、社会医疗体系都十分好奇,小组交流中他们提出了许多有意思的问题,而金外的同学也抓住机会,“文化输出”了类似像B站这样的网络潮流文化以及像“今晚的月色真美”这样富有诗意的间接表达。

差异也让我们产生碰撞。同学们在交流关于"Slang"的内容时发现,一些在我们看来毫无歧视意味的网络流行词,在美国同学与老师看来却可能是“危险发言”。这一点,让我方师生都在今后的交流中更加谨慎与小心。

图|项目的Discussion Board


我们需要学会的不仅仅是主动

交流一开始,项目牵头人Bill老师总是非常着急,因为他发现我们的同学在整体讨论时往往过于“安静”,我们的同学善于聆听,但羞于表达。在小组讨论时也往往是美方的同学担当Leader的角色。

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课堂中,我们更习惯了讲座的方式,对小组讨论这种模式不那么适应。但在老师的多次课后小会沟通,以及逐渐熟悉后,第二周同学们就有了惊人的进步!一些同学甚至担当起了小组讨论中Leader的角色。

在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主题中美两方的同学都发现了“单一维度”了解事物的危害,而这种现象在国家与国家的交流中屡见不鲜,对于一些人群、地区或者是种族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的认知产生偏差。

图|资源来自视频截图


过程即收获本身

十天的时间飞快地过去,中美双方的老师们都没有想到最后一天的项目总结分享是如此的令人印象深刻,喜出望外。

有的小组比对了中美双方在国民医疗保险制度上的差异,有的小组比对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两国决策疫情应对时的深刻影响,而有的小组则选择了中美教育方式差异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大家都克服了12个小时的时差和不时崩溃的网络,拿出了自己的学习汇报成果。


对世界的好奇将让我们的友谊延续

北京时间8月21日晚上11点30分,当金外最后一名参与本项目的同学提交完反馈表,对着电脑那一端的负责老师说出“老师,再见”,意味着为期两周的交流项目正式画上句号。

但正如最后金外学生制作的视频那样,未来我们期待疫情得以控制,我们可以在马里兰或者是上海的街头相遇,不戴口罩,面带大大的笑容,说一句“ Nice to meet me and welcome!”

正如中美学生在最后留给对方的“小惊喜”中都提到的,即便我们相隔千里,但是文化让我们彼此吸引。人类也许会因为恐惧而保持距离、自我封闭,但等到阴霾驱散,云开日出,对真善美的渴望与对世界的好奇,终将让我们携手同行,探索更多可能性!

图| 来自美方老师的信